查看原文
其他

王安石叫Vans,朱棣是Judy:如果古人有英文名,应该怎么起?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国家人文历史 Author Hannah Teh

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国家人文历史

(微信ID:gjrwls)作者:Hannah Teh

本文已取得授权,请勿擅自转载


//////////


前阵子有个网红的微博上了热搜:


于是一个给历史人物起英文名的蛇精病贴火了起来,网友们脑洞大开写了各种段子,比如:


汉文帝有一天穿越到了一个世界,遇上一个人居然是汉武帝。

汉武帝走过来跟他打招呼:"Hi,Wendy!"

汉文帝也笑着回应他:"Hi, Woody!"


看来皇帝dy字辈儿,比如:




秦始皇就比较不一样:


就是不一样



总的来说,取英文名这件事儿,就是叫啥取啥,简称之:


直 译 法


原则只有一个:中文叫啥,英文也叫啥。


宋代理学家朱熹,英文名叫做:

 


三国名将周瑜:


 

唐玄宗李隆基:



洛基:仿佛听见有人叫我?


“唐宋八大家”王安石:


“唐宋八大家哪个有我潮?”


 然而对于王安石的英文名,部分人有不同的意见:“王安石字介甫,不是叫Jeff吗!”

 


于是这里还派生了第二种直译法——


字 译 法


众所周知,古人除了“名”还有“字”,“字”一般就是对“名”的解释和补充,是和“名”有关联的。那么给古人取英文名,不一定要按名取,还可以按字取,比如:

 

“诗圣”杜甫:



至圣先师孔子:



喜欢作诗不写题的李商隐:


论如何有效地帮助大家记住古代名人的字


除了简单粗暴的直译法,还有一些高端玩家提出了第三种译法:


意 译 法


简单来说,就是按照名字的意思来转译成对应意义的英文,比如:





没毛病 没毛病


壹丨直译还是意译?

网友们的花式取名,总归来说分为“直译”与“意译”两种,这也正是20世纪中国翻译学界最大的论争议题。


20世纪初,中国正值西学东渐,大批西学涌入进来,包括各种不同领域的科学、文学、医学著作等,形成了强烈的思想碰撞,同时也促成中国翻译体系的建立。

 

提到翻译,就不能不说最有标志性的人物严复


严复


严复从小学习英语,是中国最早派赴西方的留学生之一。他翻译的赫胥黎的《天演论》,标志着中国近代翻译史的开端,他在《天演论》的自序中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:信、达、雅


对于严复来说,“信”即“诚信”,翻译需要忠实地转达原著之意,“信”是翻译的核心。而“达”和“雅”则为手段,即要“达旨”与“文雅”。


自严复提出这三大原则后,这三个词成为19世纪末以来中国译论体系权威的原则,强调准确、忠实地“直译”原著的内容。

 

然而,严复提倡的“信、达、雅”是为了翻译科学著作而生。他翻译的《天演论》完整地体现了这三大原则,其读者也都是受教育的知识分子,严复的翻译方法和标准对于他们来讲是合适的,但这也意味着对大众读者不一定合适。


后来,梁启超提出了一种对立的翻译方法,也就是“意译”


梁启超


梁启超强调必须在“使人深知其意”的主旨上,提倡“译意不译词”的翻译方法,以“意译”的方法将原著的内容翻译成使读者更容易理解的译文。

 

由此,近代中国翻译界产生了强调“科学性”的“直译派”,以及强调“神韵”的“意译派”,至今仍争论不休。


贰丨怪调英语

其实早在中国翻译体系建立之前,19世纪中国沿海通商口岸就非常流行一种怪调英语——“洋泾浜英语”。


洋泾浜是英法租界上的分界河,也是上海县城到英租界的必经之地。


洋泾浜虽窄,但两岸繁华又热闹


1845年,上海租界设立后,上海商人为了争取与外商直接打交道纷纷学起了英语,而原来在香港、澳门、广州以及南洋的洋行也纷纷到了租界。


为了和外国人沟通,他们只懂得一些粗通的英语,于是在洋泾浜附近出现了一种语法不准,带有中国口音的英语,也就是“洋泾浜英语”(后来已不限地域,泛指所有怪调的中国式英语)。

 

一些出版商也乘机赶印了一种以中文读音注音的英文速成手册。



洋泾浜英语最早的词汇手册要属《红毛通用番话》,只有10页、收录的词汇甚至不到400个单词。随着中西往来日益频繁,需求量增加,开始出现了词汇刻本,收入的词汇和短语高达3000个左右。鸦片战争之后又有了新的突破,唐廷枢编的《英语集全》所包含词汇量高达6000以上。


这些速成手册收录的都是一些基本的、生活化的词。


例子

来叫克姆(Come),去叫谷(Go)

是叫也司(Yes),勿讲拿(No)

一洋元叫钿温得拉(One Dollar)


洋泾浜英语最大的特点就是只有口头形式,没有正规的书面形式,因为洋泾浜英语是说汉语和英语的人们在交往中形成的,所以基本上没有统一的形式和规范、变体很多,而且没有语法。


例子

“我不能”被说成“My no can”

“我们什么也不要”说成“My no wants”


其次,洋泾浜英语与地域的联系很紧密,一开始洋泾浜英语多以广东地方的发音为准,以后随着宁波商人的大量涌现,逐步以宁波方言发音来注音。


例子

(以下句子需沪语或宁波官话发音才能辩明意思)


清晨见面谷猫迎, (good morning)

好度由途叙别情。(how do you do)


尽管洋泾浜英语现在已经不再被使用了,但还是有一些特点遗留了下来,譬如孙中山现在正式的英文名叫Sun Yat-sen,这英文名取自他的字 ——逸仙。


我们可以注意到,孙中山名字的英语拼法并非汉语拼音、也不符合普通话的发音,其实这是粤语读音。尽管我们不知道孙中山正式的英文名究竟是何时确定下来的,但可推断与当年洋泾浜英语的影响有一定关系。

 

叁丨正规的汉英译名法

那么,按照正规的方法,古人的姓名究竟该如何翻译呢?

 

首先,按照正规的汉语拼音,将姓与名分开拼写,首字母大写。如:


朱/熹:Zhu Xi

李/白:Li Bai


若是单姓双名,首先姓的拼音字母需大写,名的第一个拼音字母需要大写,并且与后一个拼音连写。如:


蒋/介石:Jiang Jieshi

李/清照:Li Qingzhao


 若是复姓单名的话,姓需要连写(不需要加连字符),姓名两者首字母大写。如:


 欧阳/询:Ouyang Xun

 夏侯/渊:Xiahou Yuan


同理,复姓双名便同时将其姓与名的拼音字母连写,别忘了首字母同样要大写。如:


司马/相如:Sima Xiangru

上官/婉儿:Shangguan Waner


现代人的英文名字,与古人一样使用汉语拼音翻译。如果你自己有英文名字,一般会加在姓氏前面,而名字可根据喜好选择保留与否的。如:


周杰伦 Jay Chou

成龙 Jackie Chan


现在总算知道古人名字的正规译法了吧?一个由中译英的名字,可是一段历史呢。


如果对文章感兴趣

请关注国家人文历史微信:gjrwls

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




往期珍赏 · 珍品目录

(点击标题  即可阅读) 


你好,宋徽宗

宋代斗茶,远比你想象的复杂

古代墓葬形式识别指南

那些巨长的文物名,怎么念?

垃圾处理极简史

汴京,一日游

千!万!不!要!去!博!物!馆!


多棱镜游学:长按识别左图二维码关注,收获最全面的文化游学信息与最有趣的历史、文化知识



文 博  /  历 史  /  文 化  /  展 讯  /  馆 舍 推 荐  


后台回复关键词“投稿”

可查看约稿函

微信ID:atmuseum
微博:@博物馆的那些事儿
QQ群:博物馆.看展览交流群
742989656

微信群:    扫下方二维码即可


(该码为小编工作微信号,

加入交流群请在添加时备注“加群”)

来都来了,点个在看再走吧~~~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